阅读历史 |

第512章 醉翁悟道(四更)(2 / 3)

加入书签

加醋,歪曲事实,继续混下去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说得好!”

&esp;&esp;欧阳修笑道:“那老夫再问一句,为何我的道德名誉毁了,说的话便不可信了?古人也说过,不因人废言,为什么到了老夫这里,就行不通了?”

&esp;&esp;王宁安笑道:“醉翁必有高论,我洗耳恭听!”

&esp;&esp;“呵呵,二郎,这些日子,老夫苦苦思量出来的一点心得,你和老夫一起参详一下。”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众所周知,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乱世,在他老人家生活的年代,没有经历过焚书坑儒,显然保留了更多的上古文件。

&esp;&esp;《竹书纪年》上的东西如果是真的,孔老夫子应该都清楚。

&esp;&esp;可吊诡的是孔老夫子拼命修改上古的历史,不断美化皇帝,捏造禅让,编造君臣相得的神话,说什么百姓安康,物阜民丰,三代之治,堪称后世典范……

&esp;&esp;显然,三代之治有太多问题,经不起推敲。

&esp;&esp;孔老夫子为何一定要捏造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呢?

&esp;&esp;这就涉及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,也涉及到了儒家话语权的逻辑核心。

&esp;&esp;首先,孔子是个积极入世的人,虽然屡次碰壁,但是孔子是希望让世间变得更好的,他给这个混乱的世界开出了一剂药方,那就是道德。

&esp;&esp;读《论语》就会发现,孔夫子从头到尾,都在谈道德,该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操守的人。

&esp;&esp;孔子认为,人人都是君子,都讲究仁义礼智,这天下就没有乱子,一切都会秩序井然。

&esp;&esp;有了想法,还要说服别人,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构建话语权的问题。

&esp;&esp;在春秋战国,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,比得上智计权谋,阴险狡诈,显然,没有一个国家是靠着道德强盛起来的,唯一的宋襄公还成了千古笑柄。

&esp;&esp;孔老夫子放眼望去,没有国家能作为榜样,无奈之下,孔夫子只能从过去的历史当中,寻找治世,寻找明君,然后不停美化他们。

&esp;&esp;大搞春秋笔法,为尊者讳,这一套东西。

&esp;&esp;愣是把贤君的成功,归结到个人品德上,然后让其他君王效仿。

&esp;&esp;如果有兴趣,再去翻翻《孟子》,这本书里面更是把这一套东西,发挥到了极致。

&esp;&esp;孟夫子不愧是孔夫子的继承人,他见这个诸侯,见那个国君,都是那一套,先王如何行王道,天下大治,上古的君王是怎么样仁慈厚道……如果做得好,那就是继承先王的遗志,如果做得不好,那孟子就说要向先王学习……

&esp;&esp;貌似这一套无懈可击,其实里面存在一个很阴险的骗局,作为国王,继承了祖先的基业,总不能说祖先的坏话吧?

&esp;&esp;你只要承认祖先是完美的,道德完人,就等于落入了孟夫子的陷阱,只能被老先生像孙子一样教训。

&esp;&esp;可问题是先君创业成功,是因为道德好吗?

&esp;&esp;显然不是啊!

&esp;&esp;哪个白手起家的,不是一堆问题。

&esp;&esp;什么坑蒙拐骗,阴险欺诈,无所不用其极……如果老老实实,循规蹈矩,他们就不可能成就霸业!

&esp;&esp;弄清楚这个,也就弄清楚了孔夫子和孟夫子,为什么忙活到七老八十,也没人用他们!

&esp;&esp;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,上古文件还保留了很多,他们的说法明显存在漏洞,所有的国君都是务实派,当然不会接受。

&esp;&esp;接下来,更哭笑不得的事情出现了。

&esp;&esp;被儒家骂了两千年的秦始皇,却帮了儒家一个大忙!

&esp;&esp;秦始皇焚书坑儒,结果却是上古的典籍大量流失,三代究竟如何,没人能弄得清楚了……这回可好了,儒家士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,不断美化,穷尽一切的力量,打造出一个理想国度。

&esp;&esp;在这个理想国度里,儒家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。

&esp;&esp;君王是仁慈而英明的,又有自知之明,所以就有了禅让。

&esp;&esp;大臣是忠诚能干的,所以就有了伊尹放逐皇帝,却不自立为王。

&esp;&esp;还有一心辅佐侄子的周公,忠勇无敌的将领,富足安康的百姓……除了夏桀,商纣,周幽这三个倒霉蛋,其他都是好人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