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74章 猛士王韶(2 / 3)

加入书签

北,即便如此,要立国号,也要用“燕”!

&esp;&esp;对外宣称“大燕!”

&esp;&esp;只是这个“大燕”有点可怜,只有两千多人马,一座城池,百姓不到万人!

&esp;&esp;但是崔西枫还是很高兴的,国家再小,也是个国家啊!更何况哪个开国君王不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,小怕什么,不停扩充就是了。

&esp;&esp;修整了一天的时间,崔西枫就率领着人马出击,还真别说,崔家在地方经营有道,沿途还真有许多势力加入,人马像是滚雪球一般,不断膨胀。

&esp;&esp;等渡过洛水,他们接连攻下怀威堡、威边寨、胜羌堡,人马发展到了上万,又裹挟不少流民,居然有了两三万人的声势!

&esp;&esp;崔西枫骑在高头大马上,觉得十分威风,千年世家,固然了不起,可是真正统帅千军万马,九五至尊,口含天宪,金口玉言,那才是人生巅峰呢!

&esp;&esp;崔西枫的目标放在了定边军。

&esp;&esp;不过要想拿下定边军,就要先解决一个小小的城寨,名叫横山寨。

&esp;&esp;这里很小,只有不到500人,平时驻守的士兵,不到200,崔西枫觉得只有一走一过,就能把小小的横山寨拿下来。

&esp;&esp;他派遣一个堂弟带领着两千人马冲上去,这么多人,一人一口吐沫,也把横山寨淹了。崔西枫坐等胜利的消息。

&esp;&esp;可不到一个时辰,他的堂弟就被人抬了回来,左眼上钉着一支狼牙箭!鲜血染红了脖子,半边脑袋都肿成了猪头。其余的兵卒也都受了伤,很是凄惨,崔西枫这才知道,他们遇上了硬茬子!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在横山寨的围墙上面,一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,一袭白衣,手里握着一柄宝剑,正骚包儿地站着,斜看着山寨前的几十具尸体,充满了鄙夷之色。

&esp;&esp;这个年轻人叫王韶,是江西人。

&esp;&esp;家境不算好,幼年丧父,靠着母亲拉扯长大。

&esp;&esp;不过王韶很聪明,会读书,尤其喜欢练武,从小拜了名家为师,年纪轻轻,就文武双全。王韶也要参加嘉佑二年的科举,他早早北上,等到洛阳之后,被这里的学术氛围给吸引了。

&esp;&esp;此刻的洛阳,基本分成两大派,其一是六艺学堂一系,主张知行合一,与之相对,则是二程和张载的洛学。

&esp;&esp;王宁安影响了很多人,唯独影响不了二程,这两位大圣人和王宁安接触越多,越是憎恶他的主张。

&esp;&esp;被贬为渤海国的左右丞,后来幸亏富弼帮了他们,让这两位在幽州创办官学……作为有功之臣,他们也回到了洛阳,和张载在一起,大力讲学,摆明了和王宁安斗到底。

&esp;&esp;王韶听了几天二程的东西,天花乱坠,可听多了,总觉得怪怪的,真按照二程的标准,只怕还没修成圣人,先变成了榆木疙瘩儿!

&esp;&esp;王韶不是个安顿的人,他从小喜好兵法,到了洛阳之后,又反复听到知行合一这四个字!

&esp;&esp;索性,就趁着科举之前,去各处转转,增长见闻。

&esp;&esp;说干就干,王韶从洛阳离开,一路到了延安府,又继续北上,考察横山一线的防务。就在这时候,洪水突至,王韶就被困在了横山寨。

&esp;&esp;作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读书人,王韶帮着困难的百姓上书,求来了100石救命粮,可随着救命粮,还有一份借款约书,未来三年,横山寨的百姓,要饲养2000匹马,才能得到粮食……

&esp;&esp;王韶很生气,他觉得朝廷救灾,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凭什么逼着百姓干活?

&esp;&esp;而负责送粮食的人同样不客气。

&esp;&esp;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!

&esp;&esp;横山寨条件好,有草场,有清泉,正好不错的马场,莫非横山寨的百姓,就不想富裕吗?这是王相公提倡的产业扶贫,光是给粮食,下一场灾,老百姓能安全度过吗?不积累财富,不靠着双手努力能行吗?

&esp;&esp;王韶也是舌辩之士,却被问得哑口无言,王相公三个字,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。

&esp;&esp;傲气的王韶决定留在横山寨,到底看看王相公是怎么救灾的。

&esp;&esp;有趣的是他没等到王相公,倒是等来了崔家的乱军!

&esp;&esp;过去的时间里,王韶在横山寨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。

&esp;&esp;他立刻组织百姓迎敌,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,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