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36章(2 / 5)

加入书签

间铸钱无利可图。两者合用,满足民间对货币的需求。

由于宋朝有铜禁,一方面贬低了货币的币值,另一个方面推高了铜的价格。随着储蓄所把大量铜钱收进来,同进大量发行铁币,可以慢慢放开铜禁,使铜钱的币值慢慢回到合理的区间。

由于现实条件,中国没有大金矿,也没有大银矿,这两种天然的货币,相对于中国庞大市场来说是不足的,只能够用铜做货币。实物货币可以储存,对于富人来说,没有银行的情况下,当然赚了钱之后就存起来是最好的。如此导致市场货币不足,朝廷大量铸币。通过政治手段,尽量降低铸币成本,使铜钱跟市场需要脱节,造成现在这个样子。

中国与欧洲的不同,是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,国内市场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。如何满足内部市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,对外贸易并不重要。在外部没有发展起来之前,中国需要进口的货物不多,金银并不是必需之物。对外贸易,以买入各种奢侈品为主,对于国内经济并没有重大影响。

商业贸易本来是相互的,没有需求,卖出的愿望就不强烈。现在的情况,就是宋朝紧缺的外部货物不多,而可用于贸易的金银又少。

欧阳修道:“在未发行钱引之前,川蜀地区就用铁钱,其实许多弊端。若是发行钱引后,再大规模铸造铁钱,是不是不妥当?如果铸了出来,民间不用,那可就尴尬了。”

杜中宵道:“只要铸造精良,不易仿造,民间为什么会不用呢?实际上河东先铸造新的铁钱,民间甚是喜欢。这几年,又有几路开始铸铁钱。以后就跟钱引一样,统一由朝廷铸造,规格统一,只要铸出来的精良,民间还是喜欢用的。”

范镇道:“河东路铸的铁钱,据闻是外层包锡,并不便宜。外层包锡,用机器压制,这种办法民间可是难铸造。中丞所提,有其可行之处。”

度支使周湛道:“如此做,钱引与铁钱并行,收铜钱入储蓄所,倒并无不妥。只是以后度支司管不到钱引发行,许多用钱的地方,未必就有钱。”

杜中宵道:“这有何难?如果只是一时困难,借贷就是。储蓄所的钱,民间可贷,官府也可贷。”

周湛摇了摇头:“官府借贷,成何体统!”

其他人只是笑,没有人理周湛。官府借贷怎么了,就像以前没有借贷过一样。没发行钱引之前,三司年年都要向内库借贷,而且多是借了不还。

知谏院龚鼎臣沉吟道:“依杜中丞所说,以后天下就用统一的钱币了。好处自不待言,不过,天下都用一种钱,现在的朝廷能不能做到?”

杜中宵道:“现在有了铁路,不比从前。朝廷可选几个地方,印制钱引,铸造铁钱。”

铁路把现在宋朝的长江以北联结起来,运输方便。只要在几个地理中心城市,印钱引制钱,分发并不困难。至于长江以南,有水路可通,也没有什么。铁路的出现,改变了太多的东西。

文彦博道:“如此做的好处自然是有,不过有什么不足,还是要多考虑。现在有了铁路,各地来往方便,本就需要统一钱币,以免纷争。由朝廷统一发行,自然是好事。不过,有发就有收,朝廷到底能不能做到,会有什么样的影响,且容回去之后,大家都考虑一番,下次集议再定不迟。”

众人一起称是。杜中宵提出来的,影响到的东西涉及方方面面,需要仔细想想才可以讨论。

如何治理?

议过了叶县升格和发行钱引等事,杜中宵道:“叶县升格为叶州,铁监由盐铁司掌管之后,叶州境内还有近十万人户,大多居住在一起。划成几个县当然可以,但却非常不方便,不如由一州统一管辖。”

王尧臣道:“一州管着十万人户,下面不分县,甚难管理。还是要分成几县才好。”

杜中宵道:“人户大多都是聚在一起,纵然把下面离着远的地方分开,州城人户还是太多。自古至今,除了都城之外,哪里还有这样人口密集的地方?管好那里,非下大力气不可。”

王尧臣道:“可以比照开封府,多设官吏,多军兵,日夜巡查即可。以那里的财力,除了铁监也比开封府差不了多少,支撑得起。”

杜中宵道:“大参,依在下看来,叶县这个地方不一样。之所以聚集那么多人口,主要是因为临近铁监,交通便利,又有方城山的水力,适合于开工厂。与开封府不同,那里的人口大多是客户,除了开工厂的员外,最多的还是在工厂里做活的人。除了工厂外,就是码头、货场的工人,再加上开各种店铺的人家。这种地方,如果不深入管到工厂,则实际就管不到下面。”

翰林学士王洙道:“管不到下面又如何?朝廷治理天下,本就不可能事事都管。只要民间安定,没有违法乱纪之人,就不必穷治下面。”

王洙是王尧臣从父,忍不住参与杜中宵与倒子的讨论中。对于这个时代的很多官员来说,只要地方安定,没有事情,为什么要事事都管呢?杜中宵的担忧,在很多官员眼里,本就是生事。

杜中宵道:“内翰,这就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