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(2 / 5)
句话,写上‘黄沙百战穿金甲’,更加不合适了。”
王拱辰道:“诗文讲究大朴至拙,简单明了,就是好句。不过高明者能把简单明了的话,写成韵味悠久的文章,此为大家。一般作文者,没有这等才情,就只能堆砌华词丽句了。”
这是翰林学士,科举时从文坛领袖欧阳修手中抢来状元的人,王拱辰既然如此说,大家也就不再评论。门边的这两句话是杜中宵记忆中的军营最常见的口号,看起来没有文采,实际难有其他话代替。
随从去报了守卫,守卫行礼,提举这处学校的将领出来,带着众人进了校门。
一进大门,路两边立了两块大牌子。一块上面写着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”,另一边则是“时刻准备打仗”。孙沔看了苦笑,有了门口的牌子做例子,也不用品评这两句了。
王拱辰看了,若有所思。以他才情,当然能想出同样意思,又有文采的句子。但总是觉得,换成别的句子,哪怕意思一样,都不合适立在这里。从校门开始,河曲路的军校就表现出了跟京城军校完全不同的风格,或许,从这些简单的口号里就有上次演武结果的答案。
作为翰林学士,京城的军校王拱辰没有参与,知道大致情况而已。正是因为他是外人,又是个纯粹文官,才派了来。翰林学士是内臣,名义上是皇帝的私人顾问,跟其他人来这里的目的不一样,看的东西当然也不一样。王拱辰的任务,是告诉皇帝河曲路军校和京城军校的区别是什么,细节不会深究。
进门不远就是官厅和各衙门,后面是校场,设置与其他衙门和军营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官厅正门,同样一边挂了一个牌子。一边是“流血汗不流泪”,一边是“掉皮掉肉不掉队”。众人看了不由莞尔一笑。这不是杜中宵主管的地方,他们非立即让人摘下来不可。
军人本该不怕死
进了官厅,提举叫来诸位将领和教头,向众人介绍,又讲了军校的概况。设置和教的内容与京城的军校并没有太大不同,毕竟都是源自随州练兵时,万变不离其踪。与京的军校相比,河曲路的军校严谨有过之,但管理却宽松许多。最明显的区别,河曲路这里的军校没有肉刑,笞杖全部取消,更加不要说以前军中常见的推出辕门斩首这种极端刑罚。京城军校不同,制度上来自于随州练兵,但纪律却是来自于三衙禁军,极为严厉。违犯纪律的惩罚,起步就是军棍,一至到斩首。
因为对党项战事不利,能定出十杀十七杀的军规,军队风格可想而知。军理论上,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,对于前线畏惧怕战,不听军令,从来不问是为什么,想出的办法都是如何进行惩罚、恐吓。这一点区别特别明显,众人都注意到了,没有人问。这种区别到底有没有用,需要他们自己在这里感受。
河曲路大胜,大量将领和士卒被抽调的时候,朝廷官员就注意到了这种区别。河曲路军中的肉刑只有一种,就是斩首示众。适用的罪名很少,大多都是战时,战场上不服从命令、逃跑或逃敌等等。平时会判斩刑的罪名,无非是杀人、强奸、掳掠百姓财物等,反而在此时的禁军中罪名不重。
狄青败侬智高的归仁铺一战,由于大将孙节意外阵亡,兵阵慌乱,贾逵违背了狄青战前军令,擅自带兵出击。贾逵的出击,快速稳定了宋军军心,带来了决定性的胜利。战后狄青不但没有治贾逵违抗军令的罪,反而大加夸赞,奖赏之一,就是让他接收侬智高的宝货。这是五代给军队的遗产,大胜后将领和士卒可以中饱私囊。当然逵洁身自好,没有这样做,但却不是军中不许他这样做。
这是军事观念和理论的根本区别,对于杜中宵的河曲路军队,这样的军风许多将领不满。比如归仁铺一战,遇到同样的事情,河曲路就是完全不同的画风。贾逵这种级别的将领,在河曲路军中战前布置的时候,一定会加一句有临机处置之权。没有这句话,就不是战场指挥官,指挥官必有这个权力。狄青战前的不待命自举者斩,这样的军令不会出现在河曲路的军中。军令是给下级下达作战任务的,不是维持战场秩序的,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,军队秩序和战场纪律由军法保证。战场上犯了死刑,那就直接斩首,这也是战场指挥官的权力之一。
指挥官有临机处置之权,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军令,所以关键位置,除了指挥官外,一定有一位上级派下来的监军。临时改变交待下来的任务,原则上需要监军同意。如果监军不同意,与指挥官意见不一的时候,有两种做法。一种是按指挥官的意见行事,监军在军令上副署反对,各自承担后果。还有一种是监军认为绝对必须执行上级命令,则反对也不在军令上副署,直接解除指挥官职务,由军中其他将领暂代。
能不能临机指挥,是决定将领能不能提拔的最重要参考。有临机处置的魄力,且能按照战场局势应变指挥的,会一级一级提到更高级的指挥官。相对来说,没有这种魄力,凭资力和军功而升的,大多都是做军中的各种副职,战时到下面做监军。
河曲路军中不会发生归仁铺贾逵面对的矛盾,立了大功,却违
↑返回顶部↑